目前分類:☞宇宙新知♨ (3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新華網華盛頓8月27日電據美國《大眾科學》9月號報道,科學家近日提出三大應對措施,以避免近地小行星與地球相撞。

科學家稱,小行星撞擊地球,可能誘發地球氣候環境災變和生物滅絕等重大災難。報道說,在目前探測並追蹤到的4535顆近地小行星中,沒有一顆將與地球相撞,但宇宙中還可能存在多達200萬顆的近地小行星,對地球構成嚴重威脅。

qqqqti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人類可以回到過去時,改變某些事情的發展性,例如:祖父侼論,就是如果你回到過去殺了你的祖父,那你還會不會存在?但在現代科學中對於這問題提出了解決。

現在科學解釋:你還是會存在,但是在不同的宇宙中。想像你回到過去殺了你祖父,而那個宇宙(假設為A宇宙)就會因為這現象而發展出不同宇宙(假設為B宇宙),當然你在B宇宙中會完全消失,但在A宇宙你已經存在,這事實更無法改變的,回到過去那個時間點,那是同一個宇宙(A宇宙還未分開發展成不同宇宙),但是因為外力(你殺了你祖父),使宇宙分開發展成不同的宇宙。

簡單而言,原本我們都存在於A宇宙,因為你改變了事件的發展性,然後A宇宙會變成B、C、D、E、F、G、H、I、J、K等等的不同宇宙(可能至無限多個!),又稱為多重宇宙。

例如:我們在這A宇宙,但是如果有人回過去改變了與歷史不同的結果,但我們還是會存在,因為改變之後的宇宙已經不是原來的A宇宙,可能衍生成B、C、D、E宇宙等等的。

原本我們都存在A宇宙,但你回到過去殺了你祖父,因此在A宇宙你還是你祖父生下你爸在生下你,但因為這關係(你殺了你祖父)發展出來的多重宇宙中,你就會消失。

因為改變事情的發展性,所以相同的宇宙就會發展出不同的多重宇宙,可能一個事件改變多出一個宇宙,也可能無限多個,這就是所謂的多重宇宙理論。

此篇文章有發表至維基百科中唷!
多重宇宙理論 - Wikipedia

qqqqti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蟲洞(Wormhole),又稱愛因斯坦-羅森橋,是宇宙中可能存在的連接兩個不同時空的狹窄隧道。蟲洞是1930年代愛因斯坦納森·羅森在研究引力場方程時假設的,認為透過蟲洞可以做瞬時間的空間轉移或者做時間旅行。不過目前其存在性尚未確認。

蟲洞在二維環境的模擬
蟲洞在二維環境的模擬

黑洞有一個特性,就是會在另一邊得到所謂的「鏡射宇宙」。愛因斯坦並不重視這個解,因為我們根本不可能通行。於是,連接兩個宇宙的「愛因斯坦—羅森橋」(Einstein—Rosen bridge)被認為只是個數學技倆。

qqqqti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兩則與外星生命有關的資訊引起國內外很多人的注意:首先是美國宇航局研製的新一代火星探測器“鳳凰”號于8月4日成功發射,開始其為期10個月、長達6.8億公里的太空之旅。

“鳳凰”號此行的使命是前往火星北極點取樣,以了解當地環境是否適合原始生命存在。這也是人類旨在搜尋外星生命的最新努力。

qqqqti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來源:東森新聞
2007年8月11日
國際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科幻電影和小說中,穿越時光的旅行一直是很吸引人的題材,過去長久以來,科學家大都認為時光機很難成真,不過以色列物理學家奧里最近發表文章,提出論證,聲稱時光機理論上是可能的,而所謂的時光隧道,樣子可能會像是「甜甜圈」。

qqqqti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更新日期:2007/08/11 17:10 
記者:路透西班牙巴塞隆納十日電

第一座太空旅館「星系套房」(Galactic Suite)預計於2012年開張,房客將可享受一天看到15次日出的樂趣。

qqqqti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加入書籤: MyShare HemiDemi Del.icio.us furl Google Bookmarks Yahoo! My Web technorati

美國科學家開始著手構造時間機器,但我國科學家認為,時間旅行幾乎無法現!

qqqqti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加入書籤: MyShare HemiDemi Del.icio.us furl Google Bookmarks Yahoo! My Web technorati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英國「自然」期刊五日發表的研究結果顯示,火星也出現氣候暖化的現象,而且由於風砂交互作用以及陽光反射的熱度變化,火星暖化的速度可能是地球的四倍。

多年來,科學家一直在仔細觀察火星溫度的變化,與火星表面明暗區域之間的相互關係。由於季節與位置不同,火星溫度變化的範圍在攝氏零下八十七度到零下五度之間。

qqqqti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請大家記緊圈著這個日子:2036年4月13日。

當天,人類將會受到嚴重威脅,因為一顆小行星到時會非常接近地球,可能會在地球的旁邊擦過。

qqqqti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隨著人類對火星的了解越來越多,不少科學家,甚至美國宇航局(NASA)都已經開始進行移民火星的科學探索。在這些“火星發燒友”中,最熱心的要算美國著名的“火星協會”了。該協會目前已經制定出一套詳細的改造火星計劃,而且計劃如“愚公移山”一般地逐步實施這個驚世駭俗的移民計劃,也許1000年後,當溫室效應最終摧毀我們的家園的時候,這一移民計劃會成為人類的“諾亞方舟”。

對於火星來說,最重要的是要讓火星上生成人類賴以生存的氧氣。對於這一目標,很多科學家認為需要2萬至10萬年的時間,因而是遙不可及的。但火星協會的創始人、科學家羅伯特·祖柏林認為,這個過程只要大約1000年時間就可以完成。


火星化工廠

qqqqti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華網布拉格8月18日電(記者孫希有)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副主席方成18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正在這裏舉行的第26屆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將對太陽系的行星進行重新定義,這在天文學史上將具有重要意義。

方成說,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哈勃”等太空望遠鏡的使用,天文學家在太陽系邊緣先後發現一些較大的天體,其體積與冥王星相當甚至還要大。圍繞這些天體是否應被當作太陽系行星,天文學家看法不一,產生了爭論。

qqqqti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央研究院今天正式宣布與日本合作,參與正在智利興建、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地面天文台計畫-ALMA(奧馬)計畫。

ALMA的望遠鏡具有最佳的解析度、靈敏度及成像品質,未來對於行星的形成、宇宙的演化等天文現象,能提供最高品質的天文物體影像供科學界觀察。(張德厚 報導)

qqqqti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據BBC等媒體報導,美國和英國的科學家組成的聯合研究組最近提出了新的宇宙起源理論。

他們認為在我們生活的宇宙產生之前已經有宇宙存在,而目前的宇宙也將被未來的新宇宙取代。這一認識挑戰了目前流行的「大爆炸」理論。

qqqqti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東森新聞報 記者蔡慧萱/編譯】

由於最近網路盛傳,一枚彗星會在5月25日撞上地球,而造成空前大浩劫,美國太空總署(NASA)就出面澄清,表示這是謠傳,並且在網路上張貼這顆彗星的圖片,顯示這顆彗星不具有任何殺傷力。

qqqqti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瞄準中國“嫦娥工程”,日本近日宣佈10年內登月計劃,並且不排除軍事用途。

4月13日,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理事長立川敬二宣佈了日本10年內登月計劃,具體內容包括,2007年度發射繞月衛星,對月球表面整體進行探測,把握物質分佈和地貌特徵,然後,以繞月衛星探測結果為基礎,研究在月球什么地方著陸探測器。

qqqqti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紀元4月1日訊】(美國之音記者:沉鴻輝2006年3月31日華盛頓報導)科學家提出證據顯示,宇宙的形成發生在一眨眼的工夫,從顯微鏡下的小尺寸迅速膨脹成龐大的星體。科學家們從美國衛星蒐集來的資料做出這樣的結論,美國衛星多年來一直在宇宙背景幅射中觀察宇宙起源的線索。 

*在萬億分之一秒內從無到有*

qqqqti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國科學家利用美國航太總署的威金森微波異向性探測器(WMAP),以及測量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亮度的新方法,取得足以證明宇宙在大爆炸後曾急促擴張的最可靠證據。圖為NASA提供的WMAP觀測結果影像,最右側就是WMAP。(美聯社)

〔編譯張沛元/美聯社紐約十七日電〕美國物理學家十六日表示,他們已掌握最可靠的證據,顯示宇宙在發生大爆炸後曾急促擴張,以不到一兆兆分之一秒的速度,從約莫一顆彈珠大小,急速擴張到超過可容納所有目前可觀測之空間。此一發現預定刊載於日後出刊的天體物理學期刊。

qqqqti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6-03-10
南方周末報道,進入3月,全球數千名從事核聚變研究的物理學家都在等待一份來自安徽合肥的實驗報告。他們希望中國同行帶來好消息,從而增強他們在不久的將來投入I TER(國際熱核實驗反應堆)建設的信心。

這個實驗,是對一個類似ITER核心裝置的大型設備進行聯合調試,以確定其是否能正常運轉。在實驗所在地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它被稱為“先進超導托卡馬克實驗裝置(英文縮寫為EAST)”。

50年來,在地球上模擬太陽內部的核聚變反應,並把產生的驚人能量穩定地輸送到電站,一直是人類未能實現的夢想。但一些物理學家相信,這一天肯定會來臨。他們希望通過ITER計畫向持懷疑態度的政治家和科學家証明,核聚變是一種可行的能源來源。

正因為如此,EAST實驗似乎“根本承擔不起失敗”,這讓聚集在合肥的100名核聚變專家和工程技術人員深感壓力。

幾乎完美的能源

核聚變是能源危機的終結者嗎?一些物理學家對此堅信不疑。


2月4日拍攝的EAST全超導非圓截面托卡馬克實驗裝置。

3月2日,一位負責給E AST降溫的工程師就認為,聚變能是今後能夠大規模甚至一勞永逸地解決人類能源問題的惟一途徑。“站在懸崖的邊緣,我們只能再造一個‘太陽’,別無選擇。”他說。

100年前,愛因斯坦預見了在原子核中蘊藏著巨大的能量。依照他提出的質能方程E=mc2,核聚變的原理看上去極其簡單:兩個輕核在一定條件下聚合成一個較重核,但反應後質量有一定虧損,將釋放出巨大的能量。

1939年,美國物理學家貝特証實,一個氘原子核和一個氚原子核碰撞,結合成一個氦原子核,並釋放出一個中子和17.6兆電子伏特的能量。這個發現揭示了太陽“燃燒”的奧祕。

實際上,太陽上的聚變反應已經持續了50億年。在宇宙中的其他恆星上,也幾乎都在燃燒著氫的同位素氘和氚。

而氘在自然界中幾乎“取之不頸。科學家初步估計,地球上的海水中蘊藏了大約40萬億吨氘。從1升海水里提取的氘,在完全的聚變反應中所釋放的能量,相當於燃燒300升汽油。如果把自然界中的氘用於聚變反應,釋放的能量足夠人類使用100億年。

在實驗室中,聚變反應的優點被不斷發現──它產生的能量是核裂變的7倍,反應產物是無放射性污染的氦。更完美的是,未來的聚變電站會始終處於次臨界安全運行狀態,一旦出現意外,反應會自動停止,不會發生像三哩島和切爾諾貝利那樣的核泄漏事故。

1952年美國試爆了第一顆氫彈,促使科學家考慮如何控制核聚變反應在瞬間爆發的毀滅性能量,“人造太陽”之夢由此而始。

此後,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日益枯竭,能源危機和溫室效應步步逼近,獲取新型能源已經變得十分迫切。雖然風能、水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不斷地被幵發利用,但很難想象,它們能夠完全替代傳統能源。

超乎想象的難度

接下來的50年里,再造“太陽”的難度超出了所有科學家的預計。

馬里蘭大學的物理學家William Dorland在接受《自然》雜志採訪時感嘆,核聚變之所以進展緩慢,是因為“我們對等離子體的不穩定性和紊亂性知之甚少”。

由於存在巨大的引力場,在太陽核心1500萬攝氏度、表面6000攝氏度的條件下均可輕鬆進行聚變反應。如果不需要控制能量輸出,在地面製造核聚變也不是棘手的難題:氫彈就是把原子彈當“火柴”,來“點燃煤球”。

但要實現可控,過程則極為艱難。

科學家首先要把反應燃料加熱到10萬攝氏度,成為等離子體,即電子獲得一定的能量擺脫原子核的束縛,原子核能夠完全裸露出來,為碰撞做準備。然後他們要把這些等離子體繼續加熱到上億度,使原子核擁有足夠的動能克服庫侖斥力,聚合在一起。

為了避免在瞬間產生巨大的能量,等離子體密度必須維持在合適的水平。

做到了這一步,還沒有真正實現可控。這些上億度的等離子體,還必須在足夠長的時間裡“老實地呆在容器裡”,使聚變反應穩定持續地進行,“不能以每秒超過1000公里的速度亂跑,也不能碰到容器的內壁”。

一個難題是,用什麼來裝1億度高溫的等離子體?

前蘇聯科學家塔姆和薩哈羅夫提出磁約束的概念,期望用“無形的河床來約束河水”環行磁常在磁場中,帶正電的原子核會沿著磁力線做螺旋式運動。此外,高功率的激光束也被用來充當“魔瓶”。

盡管科學家突破了一個又一個障礙,但距離“太陽”的光芒依然遙遠。

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邱勵儉說,要讓“魔瓶”亮起來,必須同時解決超大電流、超強磁場超高溫、超低溫等極限環境,牽涉真空、磁嘗控制、等離子體、原子核等諸多領域的科學和技術難題。

而這“需要全世界最好的科學家和工程師一起合作,需要數國財力的共同支持”。

2月4日,技術人員在合肥安裝EAST全超導非圓截面核聚變

樂觀的估計

於是,ITER計畫應運而生。

1985年11月,美國和前蘇聯倡議在國際原子能機構框架下,由美國、前蘇聯、日本和歐洲共同體四方參與,建設國際熱核實驗反應堆。第一個設計方案是於2010年建成一個實驗堆,實現1500兆瓦功率輸出,造價約需100億美元。

這個雄心勃勃的國際大科學工程,自出生之日便命途多舛。

由於當時的石油價格僅10多美元一桶,能源危機並未顯現,加上前蘇聯的解體和美國的退出,這個方案以及隨後“縮小版”的新方案一度擱淺。

ITER的推遲,為中國、韓國和印度等國家提供了一個“呼吸的空間”。我國在2002年表示有興趣參加ITER計划,並在2003年成為ITER談判過程中的正式成員。

中國ITER專家委員會的一位委員說,因為對能源的迫切需求,中國才不惜血本加入ITER。根據合同,中國要承擔整個項目100億美元中10%,投入可謂史無前例。

隨後,美國宣布重返ITER,韓國和印度也先后加入。2005年6月28日,在一片爭吵聲中,ITER的建設地點最終落在法國南部的卡達拉舍。

政治角逐結束,科學家們走向前台,他們期望這個地球上最昂貴的科學設備能帶來新能源的曙光。“畢竟,我們有了場地,可以做實驗了。”哥倫比亞大學物理學家Gerald Navratil說。

但是,ITER只是一個實驗堆,離發電依然十分遙遠。如果獲得成功,它的下一步是建造商業示範堆,目的是驗証商業可行性,最後還要建造商業運行堆,以驗証經濟可行性。

“完成這些過程可能還需要50年。”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所長李建剛強調。他樂觀地估計,“人造太陽”的出現,不會超過100年。

東方的曙光

在2005年7月21日出版的《自然》雜志上,來自英國原子能研究部門的物理學家David Ward打了一個賭。“我願意和你賭100美元,別的核聚變裝置會比ITER更先開始工作。”他說,“在歐洲,我們對聚變反應的前景很樂觀。”

位於中國合肥的EAST就有可能是這樣一個裝置。

3月7日,EAST進入降溫實驗的第18天,邱勵儉在工程日志上記下了一個數字。他說,在這個數字的低溫下,EAST的超導線圈進入超導態,此次實驗最重要的一個目標已經達到。

他們計畫在今年7月份前後進行首次放電實驗。

1954年,前蘇聯設計成功托卡馬克(意為環行真空磁線圈)裝置。此後,全世界建造了上百個托卡馬克裝置。其中,歐洲聯合環(JET)在1991年11月將氘氚混合燃料加熱到了3億攝氏度,獲得1分鐘的等离子体放電。

qqqqti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法新社 鄭詩韻】(法新社巴黎二日電) 一顆可能造成次大陸規模破壞的太空岩石,下世紀初,有千分之一的機率撞擊地球,是所有已知的小行星中,撞擊地球機率最高的。

這顆稱作「2004 VD17」的岩石,約五百公尺長,重量約十億噸,如果影響地球,將會帶來一萬百萬噸的能量,相當於世界上所有核子武器的總和。

qqqqti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美國宇航局的噴氣推進實驗室24日說,新一代火星探測飛船“火星勘測軌道飛行器”已接近火星,預定在3月10日開始進入環繞火星的軌道。

“火星勘測軌道飛行器”於2005年8月12日發射升空,迄今已飛行了1億多公里。本月3日,飛船已成功地從巡航狀態轉入接近火星的飛行狀態。現在,飛船進入火星軌道的飛行程式已經啟動,預定在3月10日下午點燃姿態控制發動機完成最後調整。

qqqqti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