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中廣新聞網 】根據臨床醫學研究,一個人雖然遭遇生活事件,但若沒有憂鬱情緒、衝動性格,會選擇自殺的機率仍然非常低;台南奇美醫學中心精神科醫師說,自殺者的遺傳基因、腦部細胞變化,是自殺防治上不容輕忽的重要關鍵;而且自殺有「家族」的關聯性,換言之,曾有自殺者的家族中,比較容易再發現自殺個案。(劉怡伶報導)
據統計,自殺原因之中,經濟因素佔了不少的比例,然而,自殺真正的原因並非單純的生活挫敗可詮釋,往往只是事件的導火線,一時想不開而尋短,其實是將事件過度簡化;根據臨床醫學研究,「自殺」並非一時衝動。
奇美精神科醫師林健禾表示,自殺者的大腦控制行為抑制中樞的前額葉皮質血清素含量比較低,而同樣有憂鬱症、衝動與攻擊性大的人,大腦的血清素也有偏低現象;因此推測彼此間存在著某一共同關係。
他表示,生活環境扮演著自殺的重要催化作用,尤其是造成重大失落的生活事件,而且研究中亦發現,「自殺」有家族性的關聯性,因此,除了個人後天的教養、生長環境之外,基因遺傳的先天因素也不容輕忽。
林健禾進一步指出,最實際的方法還是加強國人的心理衛生常識,了解行為失調的原因,如果他們出現症狀初期,能儘早發現就醫,及時治好心理疾病,或調整腦中血清素的濃度,就有可能成功預防自殺,避免不必要的悲劇上演。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