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美國陸軍挖出110米長地底隧道尋找外星生物

來源:北京新浪網 2006年1月31日 

早報專稿上世紀60年代,美國陸軍工程兵團在阿拉斯加的費爾班克斯北部挖出一條110米長的地底隧道。這條在冰封山麓下潛行的地道有個極為拗口的名字───“寒區研究與工程實驗室永久凍土地帶隧道”,顯然是用來進行特殊環境下的科學研究。

然而,出入其中的不是地質學家,也不是環境學家,而是一個戴著茶色方框眼鏡、滿腦子奇思異想的太空生物學家───理查德﹒胡佛。

這個美國宇航局馬歇爾太空飛行中心的專家來這里做什麼?如果要找外星生物,他理應到航天飛機上去碰碰運氣,而不是在自己的老家掘地三尺。

要知道,走進這片神祕世界就如同一腳踏進了更新世(Pleistocene,地質年代,距今164萬年至1萬年前),數萬年前被冰雪封凍的枯根雜草在頂端垂蕩,滅絕已久的動物遺骨則突兀地從縫隙中扎將出來。這里哪是什麼太空實驗室,更像是考古基地。

胡佛博士卻饒有興致地觀察著周遭的一切,雙眼急切搜尋著任何可能隱身其中的外星生物───嚴格來說,應該是類似外星生物的“本地異種”。事實上,他認為如果有任何生物可以在永久凍土帶等無生命跡象的環境中存活,那麼人們就有理由相信,一些環境相仿的外太空地帶也同樣可能存在某種生物。

地球外的世界究竟有沒有生物存在?除非有真實的外星來客“現形”,否則沒人能回答這個問題。不過,越來越多的跡象顯示,地球并不是浩瀚宇宙或太陽系中唯一的綠洲。

為了加快人類的搜尋過程,全副武裝的研究人員正向地球上的極限之地派出“偵查艦隊”,他們在精密探測儀的幫助下鑿掘凍土、潛入洋底、鑽透地心,一切只為最終證明:人類在宇宙中并不孤單。

1.外星人幾億年前和人類是一家?
無論是《世界大戰》里形象猙獰的火星入侵者,還是《外星人》里古怪卻可愛的ET,天外來客永遠是科幻小說中的經典主題。而在現實生活中,如果有什麼能比這些藝術形象更令科學家激動難耐,那就是外星人也許真實存在。

雖然外星生物總以稀奇古怪的模樣出現在人們的想象中,但在NASA的天文學家道格拉斯﹒哈金斯看來,它們的“廬山真面目”很可能也是從碳元素演變而來的生化體───從根本上來說,它們或許和地球生物“幾億年前是一家”。“碳可以衍生出的化學復合物,要比人們從元素周期表中提煉出的排列復雜許多。”

哈金斯表示。他相信,拉近外星和地球物種的距離將有助於人們揭開這一千古之謎的面紗。行星并非如人們所想的那樣與世隔絕。既然星塵碎片可以化作“流星”墜入另一個星球,這就意味著生命體可以實現“星際跳躍”。

更何況近年來的研究顯示,水、氮、磷等繁衍生命的基本物質,在地球之外的行星中也確實存在。最激動人心的當屬哈金斯去年11月的最新發現:構成生命的基本物質在整個宇宙空間中普遍存在。

利用NASA的“斯皮策”太空望遠鏡,哈金斯的科研小組發現宇宙中存在一種特殊的“多環芳香烴”(復雜有機物,簡稱PAHs)。與普通的PAHs相比,其分子結構中含有“氮”元素,而後者恰恰是構成生命的重要元素。

“這就好比種植。若是將這些分子撒在環境合適的星球上,它們將成為生命起源的材料。”哈金斯興奮地解釋道。令他大呼“戲劇性”的是,這些物質甚至存在於一些即將死亡的恆星天體周圍。“從某種意義上這似乎告訴我們,即使在死亡來臨之刻,浩瀚宇宙中同時也在孕育新生命開始的火種。”

2.其他星球也存在地球“生命搖籃”?
最近,科學界對孕育生命的環境研究產生了180度大轉彎。過去人們總以為生命存在的條件太過苛刻,因此類似的“奇跡”只可能在地球出現。然而這種傳統論斷卻被“嗜極生物”所改寫───這種生命形式可以在許多“死亡地帶”中生存,如充滿有毒化學物質的湖泊、含鹼沙漠或極熱的深海火山……在這些無法孕育已知生物的“艱苦條件”下,“嗜極生物”卻照樣蓬勃發展。

五年前,胡佛博士就在阿拉斯加的凍土坑道里發現了類似的神奇生物。當時,冰層里的一抹金棕色軟泥吸引了他的視線,起初他還以為那是硅藻或顯微金褐藻,等到放在實驗室的顯微鏡下才發現,其中竟有一些可以存活的細菌細胞。“當時就覺得腦子里轟的一聲,我立刻意識到它們就是3萬多年前的‘更新世菌’!”胡佛回憶道。

胡佛在進一步的研究下發現,這些包含靠糖和蛋白質生長的厭氧細菌,早在更新世時代末就已凍僵,但它們卻能在溫度上升後的任何時間“復活”。於是胡佛等人總結說,地球上確實存在能耐極冷環境,并在“休眠”萬年後恢復正常活動的生物。

如果在這種極端地區存在生命的潛力,那麼其他星球是否也不乏類似的“生命搖籃”呢?胡佛博士給出了近乎狂熱的積極回答:“在這種苛刻環境下存在微生物表明,我們可能有一天在火星的冰川或永久凍土層,或木星衛星‘歐羅巴’的冰蓋或海洋中,發現類似的生命形式。

”無獨有偶,美國亞歷桑那州大學的麥耶爾博士也在智利北部的阿塔卡馬沙漠找到一種“活細菌”。在這片幾千年都沒有一滴降雨的不毛之地,許多搜尋生命的科學家都曾失望而歸,但當麥耶爾和學生們“掘地數尺”後,他們卻發現DNA和若干細菌的跡象。

“它們可能休眠了許久,但卻依舊靜靜地躺在那里,仿佛是在耐心等待雨水、有機物,抑或適宜的環境。”麥耶爾說。阿塔卡馬沙漠被認為非常接近火星的環境,或許未來的某天,人們也會在火星上發現一種靜靜等待“回春”的生物。

3.如何在地球“犄角旮旯”找未知生物?
在人類有能力到火星開設“現場實驗室”前,地球上的精英們已經開始摩拳擦掌,希望從“犄角旮旯”里找出一些人們未知的生物。無論是在冰層間,還是在大洋底,科學家們對這種大海撈針般的工作樂此不疲。

挪威奧斯陸大學的漢斯﹒阿蒙森就在布滿冰層的北極小島上尋找著理想中那“外星人的足跡”。他和同事們通過四套設備來搜尋所有的潛在獵物:細菌基因、細菌細胞壁、腹□三磷酸(生物體直接的能量來源),以及各種各樣的蛋白質……任何可能顯示生物蹤跡的物質幾乎被一網打盡。

地球當然不是漢斯真正的目標。他希望自己的“生命探測器”有一天能在火星上找尋生物,但在那之前,他得先在模擬地帶進行實戰演練。“在踏足火星前,你總想對自己尋找的答案更加確定些。

”他告訴同事們說。不久前,漢斯在冰封火山中成功地找到一種“休眠”生物,這也再次堅定了他對外星生物的憧憬。在50000千米深的洋底,一群同樣興致十足的科學家正在練習“釣魚”。

事實上,來自俄勒岡大學的專家舒爾茨正致力於研究海底火山的生命跡象,因為此處的溫度環境完全可以充當木星衛星‘歐羅巴’的標本。舒爾茨打算用一種特殊的儀器“抓住”從海地不斷冒出的水泡,然後放在一個衡壓的密封器皿中“觀察”。

他相信,這些水泡中的細菌在沒有巨大氣壓的情況下可能會獲得“新生”。與此相比,卡內基梅隆大學太空專家的研究活動更像是“撒網”。他們開發了四種熒光染料,分別可以辨識出糖類、蛋白質、DNA和油脂這四種地球生命體中最常見的物質。

屆時,“漫游者”火星探測器只要在某個目標區域里“撒”下染料,出現熒光的地點就會被一一攝到照相機里,然後通過計算機將圖片傳回地球。

4.如何保護行星不受生物“交叉污染?
細心的人們一定會問:科學家們怎麼才能確定,“漫游者”火星探測器發現的生物是土生土長的“外星物種”,而不是從地球上不小心帶去的“偷渡客”?另外,就算果真找到了“外星人”,科學家們下一步又該怎麼辦?解決這些問題的重擔都落到了NASA“行星保護”項目官約翰﹒蘭默的肩上。

“行星保護”?第一次聽到這個頭銜的人們都忍不住對蘭默竊笑一番。就連蘭默自己都調侃說,大家很容易把他想象成科幻片里保護地球的“黑超特警”,“在大街上追逐外星生物的黑衣人”。

實際上,作為星際“邊境衛士”,他的職責是保護行星不受到各自生物的“交叉污染”:既不能讓外星生物侵入地球,也不能讓地球上的生物跑到其它行星上去繁殖。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NASA在2003年結束對土星的“伽利略”探測計劃時,曾想將太空船留在太空軌道里任其“自生自滅”。但蘭默和他的同事卻提出,萬一太空船和歐羅巴(土星衛星)意外相撞,來自地球的有機體就有可能在歐羅巴大肆繁殖。

於是,NASA最終還是決定讓“伽利略”探測器墜毀於環境嚴酷的木星,結束14年的太空之旅。當然,并非每次太空登陸都需要蘭默如此煞費苦心。

如果是在月球這種極端不適宜生命生存的環境,那麼科學家們只需進行簡單的基礎清理就可以了。但對於像火星這樣具有生命潛力的行星來說,探測任務就必須嚴格遵循“指導原則”───任何搜尋生物的儀器設備都必須經過嚴格消毒﹔如果探測目的地可能存在任何狀態的水,那麼所有探測器也都必須嚴格殺菌。

“在對外星生物了解不足的情況下,我們從原則上建議研究人員警惕任何太空樣本,把它們視為高度危險品,直到有確鑿證據顯示它們安全無害為止。”蘭默介紹說。鑒於安全考量,NASA對“天外來客”的態度看來并不怎麼友好。

越來越多的跡象顯示,地球并不是浩瀚宇宙或太陽系中唯一的綠洲。為了加快人類的搜尋過程,全副武裝的研究人員正向地球上的極限之地派出“偵查艦隊”,他們在精密探測儀的幫助下鑿掘凍土、潛入洋底、鑽透地心,一切只為最終證明:人類在宇宙中并不孤單。

找外星人年表

☆收聽
1960年,科學家進行了一項搜尋可能來自遙遠天體電波的“奧茲瑪計劃”,在連續150多個小時的監聽過程中,沒有收到任何可疑信號。

1992年,那些熱衷於尋找外星人的科學家,又推出一個規模更大的“地外文明搜索計劃SETI”,至今還沒收到什麼信息。

☆出擊
1972年和1973年,美國發射的“先驅者”10號和11號空間探測器,分別帶著兩張特殊的地球“名片”,上面刻有一男一女兩個人像等代表地球信息的符號。

1974年,人們通過阿雷西沃天文台,向武仙座的一群星星發出了第一份“電報”,這份“電報”要過24000年才能到達目的地。

1977年8月,美國發射的“旅行者”1號和2號空間探測器,各攜帶一張“地球之音”的唱片,向遙遠的文明星球問好。

☆觀望
2002年,一台專門用來搜尋來自外星人信號的望遠鏡開始對太空進行掃描。大型望遠鏡發出的高能量激光可以將信號傳遞到許多光年以外的地方。

2005年3月,日本首次宣布利用光和電波尋找“外星人”。

☆研究
2005年9月,英國格拉摩根大學宣布,開設學制三年的天體生物學本科專業,以鼓勵更多的人探索太空生命。

☆搜索
2005年10月16日,Google宣布與NASA的一項合作關系,雙方將在尋找外星人領域展開合作。Google的創始人布林表示,已開發一種算法,不僅能搜索台式機、電冰箱,甚至能夠穿越時空,搜索智能生物。

原載美國《科學》雜志 克里斯汀﹒布朗李撰文
早報記者 俞懿□ 編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qqqqtim 的頭像
    qqqqtim

    *╠*心♡情♡暸♡望♡台*╣*

    qqqqti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